评论:

  • 昂新翰 2小时前 :

    别再说了,请立刻拍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吧谢谢。

  • 吴雪绿 1小时前 :

    华盛顿的麦克白是我迄今为止看过最摄人心魄的表演!将人内心的欲望与恐惧、勇气与迷茫、盲信和不安诠释的淋漓尽致! 哪来的女巫,哪来的乌鸦,不过是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弗兰斯希更是不用说,感觉今年又是奥斯卡女主的强大争夺者,“梦游”那段戏的爆发力和最后“go to bed”带来的震撼让我电影结束后还在回味。极简主义的美术布置和黑白色的蒙太奇再配上极强的摄影,这是一部艺术感和戏剧感爆棚的电影,前提你得耐得住前20分钟“枯燥”的艺术铺垫。

  • 卜斯雅 6小时前 :

    虽然我不懂科恩兄弟这种风格,但仍然大受震撼

  • 尾易梦 2小时前 :

    影像风格拉满,舞台感极强,棚摄感很强,建筑颇有表现主义和极简风的糅合。可以看出很努力想打造一个全新的视觉效果来当新酒瓶,来装这个故事。但故事性确实很弱,麦克白的改变不流畅,有一种被导演控制的感觉,但依旧因为摄影想打高分。

  • 全山菡 6小时前 :

    棚拍制作出来舞台美学

  • 婧弦 3小时前 :

    布景完美致敬后者,配上极简的构图,让观众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演员的表演和台词上,让人感受纯粹舞台剧的魅力。

  • 微生新知 8小时前 :

    《麦克黑的悲剧》讲了什么?话语权威的篡夺者注定被群体意志砍头,表面上选角试图在矫正种族歧视,实则恶意满满。

  • 幸思云 6小时前 :

    领略莎翁文字之美,请不要去影院啃生肉,至少配台词字幕。

  • 仆明诚 8小时前 :

    8.4分 乔尔科恩单挑大梁,改编了一部如此特色鲜明的莎士比亚,竟也没有让我失望。台词并不如想象中难懂,很多时候未必需得听出每一句的意蕴,只看出表层了解大意便足以投入故事感受其魅力了。剧作五星,当然这是莎士比亚的功劳。而在这诸多的人物甚至都没有交代什么背景的前提下,竟毫不纷乱,科恩的功力真是了得。看得出来他绝对是下足了功夫,一如自己的风格强调着宿命与人性,极简主义和黑白风格用得和谐,庄重肃穆,气势恢宏。几场室内戏极具表现力,留白恰到好处,光影变换让人如醉如痴。算是将一场舞台剧完美复刻到大荧幕,尽管没有太大创意。

  • 岑俊能 4小时前 :

    科恩哥哥独立打造吗,他是有点想表达的东西啊。极具风格化的一部电影,从画幅到布景,再到表演到台词,完完全全莎翁年代味了,文绉绉的话语搭配在华盛顿身上,显得非常反串和搞笑,但是进入麦克白的世界以后,一切就都醇厚正宗了。古代人死于预言,这回是移动的树林能杀人

  • 弦格 0小时前 :

    麦克白的悲剧 里几乎全部都是莎翁原剧本的台词。对演员挑战极大,如果像舞台那样表演,顶多算个纪录片,如果用电影的方式去表演,很多内心独白是不说人话的。导演的解决方式是置景上保留舞台的仪式感,包括黑白影调,但演员走位,面部小动作,肢体语言全部采用电影的表现方式。几个演员背着大段的莎士比亚,断句都是利用呼吸而不是情绪,手里还得自己找动作。挺难的,无怪拿了金球奖演员奖的提名。

  • 悉海伦 0小时前 :

    黑白摄影凸显中世纪苏格兰的荒芜冷峻,窄画幅在逼仄的空间里营造压迫感,烟雾光影和声效运用赋予鬼魅、折射人物心理变化,棚搭布景和建筑几何线条构图呈现极简美学艺术,精致古典的文学念白以及毫不遮掩的表演痕迹,都像专门为贴近舞台剧形式所特意设计。这部耳熟能详的经典剧作曾被无数次搬上荧幕,故事情节早已人尽皆知,单飞后的科恩并没有如预想中那样大刀阔斧另辟蹊径,而是带来一版极其内敛保守的翻拍,叙事结构完全忠实原著,绝大部分台词原封不动复刻,在陈旧的文本里反复提炼关于人性与宿命论的主题,固然给予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但切入角度仍过于古板,老调重弹。在黑泽明的《蜘蛛巢城》面前,任何莎剧改编都显得黯然失色,科恩这回多少有点被A24的风格捆住手脚,丧失了施展才华的余地,整部电影形式大于内容,一切都是可以但没必要。

  • 仍永新 0小时前 :

    4:3黑白近距人像的复古模式,反而让这种舞台剧更增添了些许魔幻感,故事平淡,名角加持还不算难看

  • 施梦之 8小时前 :

    麦克白的陌生化。

  • 受菁英 1小时前 :

    沃卓斯基兄弟已废,科恩兄弟依然从未让我失望过。黑白色调、极简风格、典雅台词,深入内心的野心、恐惧与癫狂。丹泽尔.华盛顿还是这么的稳。

  • 卫珲升 9小时前 :

    3.5/5,极简的摄影和场景设计,感觉整体更适合舞台表达,个人不是很喜欢此类风格。

  • 任承志 1小时前 :

    在我这种没有艺术细胞的人眼中,就是个不太有意思的舞台剧,主角刺杀国王夺权然后被推翻的故事,带了点魔幻色彩。

  • 彦依 3小时前 :

    3.5黑白光影运用,剪辑手法有特色。更多的像一出背叛,复仇的舞台剧。

  • 嘉丽 4小时前 :

    文学的电影或是电影的文学跟“莎士比亚”一搭边,很难回避阐释的文学面向,比如最后麦克白跟麦克达夫终极之战,“I have no words, my voice is in my sword”,所有角色从来不会正面回复,大家不会直言“弑君、篡位、复仇或者一场血腥的围攻”,而是先打个比方将暴虐的行动修饰一番,再将动机或形势的预判都藏在女巫的预言中,总之,作为作者的莎士比亚很机智地摆脱了文学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意识形态麻烦。得到王位或者失去王位都是“君权神授”,Birnam山的移动暗指麦克白王权最后的倾圮,而女巫是预言家并促成了预言的兑现,显得“神的有意安排不可违抗”,而臣民不得不听从天命,最终,女巫这一角色成为服务于王权的道具,有必要时会成为政治斗争的替罪羊。文学可以转译一个时代不便于言说的部分。

  • 关凌文 5小时前 :

    一切都是舞台形式,极简的置景配以黑白,呈现了强烈的光影,让角色的内心不言而喻,可惜调度很平庸,再配以读本形式的台词,基本没有任何创新,甚至腐朽地一直重复,只能说是一部偏电影化的舞台剧,而非电影本身.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