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成景曜 8小时前 :

    水平和《从不》差不多,特点也很相似,堆特写重展示,试图以量抵质,暴露出手法单一的问题,这种题材自带强烈批判性,足够尖锐,所以没必要一而再地重复同质化影像,《四月三周两天》显然是比其更加出色的同类作品。

  • 岚冬 5小时前 :

    应该作为教材,从初一开始组织女生定期观摩学习。为什么anna知道自己怀孕后脱口而出第一句话是“这不公平”,因为在她谈恋爱和发生初次性经验之前,对这件事的风险与可能出现的后果缺乏客观认识,且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爱情、欲望、激情等等一时的性冲动只是两性关系里比较容易那个部分,如本片所呈现的,更多复杂、可怕、恐怖的后果须由女人独自承担,所以女性对此应有知情权。即便拥护堕胎自由,堕胎难道是一件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事吗?这只是在事情变得更加无法收拾之前的最后措施,对女性身体造成的损伤不可估量。自我保护是最重要的,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 摩梦山 9小时前 :

    那几段,做足了心理准备以后,至少看下来了。而看这一题材的电影,很难不与《四月三周两天》比较,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四三二》更好。btw,这片真正唯一女主在豆瓣演职员表里排在最后一位…

  • 五玉韵 3小时前 :

    大改原著结尾!所有cue萨特的地方我都爆笑了… 不知道为什么要和《钛》比,这部片子就是在找共情,情感机制完全不一样,所有在求大姨妈小组接过血气的女性懂都懂,ps. Anne为什么是黑头发我好出戏啊。

  • 拜千秋 2小时前 :

    很稳的叙述,冷静如用日记里记录的笔触,详尽且私人,将状态娓娓道来,将苦难直接剖白。

  • 恒宇 9小时前 :

    想想当下,这片不就是一“独行二舅”吗?

  • 天歌阑 1小时前 :

    @Sundance, 太真实太palpable,unratable。顺便说一句某著名影评人(男)对此片洋洋洒洒百字评论居然能从镜头调度讲到萨特加缪,就是一字不提womanhood最后还说“60年代这个背景固然可以拿掉”,牛!

  • 心采 9小时前 :

    3.5,电影整体故事节奏简明流畅,女主因意外怀孕导致后续生活的一系列混乱与麻烦,从个体的经历揭示了那个年代女性的一些困境与艰难,结尾堕胎的几次还是挺震撼人心,不过不如自己所预想的那般大尺度,也许是因为去年看到威尼斯首映时影评人昏厥的新闻后,期望值有些高了的缘故。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

  • 嘉树 7小时前 :

    想起《四月三周两天》,但是作为女性导演的作品,要更加直接和痛苦。过去的一年,明显感觉女性电影撑起来了!

  • 旭帆 3小时前 :

    全片最记忆深刻的对白 当女主又开始准备考试时老师问 what happened to you? something that only happened to women, that turn girls into housewives 怀孕意味着什么? 孕育生命本是一项不说神圣吧,起码是至关重要的生物责任,影响着全人类的未来 然而围绕着这项生物责任的却是各种各样的陷阱跟阶级隔阂来削弱并控制女性作为生育资源的选择权跟自由度 完全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大部分有选择的年轻人都知难而退

  • 党晶滢 0小时前 :

    因为是女性,所以才能更加有共鸣。比起女性瘾者中的堕胎片段,那一次我是生理疼痛,这一次更因为多的是心理疼痛,这一次心疼比生理疼痛更多。12周来,心理折磨。女性从身体构造开始就是不平等。得了一种只会攻击女性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第一次如此深刻体会到,女性自主堕胎权的重要性。对于生育一个新的理解。我也曾经说出过电影里的一些话,没想过在某人的身上会发生这样的histoire,里面的台词也正好回应,欲望强于羞耻,我们不过是比她幸运一点而已。

  • 慕容端敏 0小时前 :

    这就是为什么禁止堕胎是最愚蠢的政策:它只会把堕胎逼到地下进行,但永远会有女性赌上性命去做。“连坐法”(惩罚堕胎者的同时也惩罚帮助者、实施者)更会将女性逼上绝路,让她不得不站在爱人、朋友,以及医生、老师等身份的对面。电影的拍摄方式几乎是逼迫着观众与主角共视线、共体验、共情,非常“暴力”和强烈,威尼斯电影节放映时听说有评委觉得“感到恶心”。我觉得这是它很成功的地方——科技还不能让男人怀孕,但是电影有让所有人感受女性的痛苦的潜力,这是一种电影院式众生平等。当然,我很好奇男性观众到底是什么反应……

  • 丁正奇 3小时前 :

    要不是这片我都不知道第三共和国立法禁止堕胎和避孕,直到60年代末才解禁,本片故事应当是发生在解禁前夜。视听年代气氛足,年轻演员表演到位,但故事层面只是一部直给的口号电影,细节不连贯,除了表现痛感的场景,关键情节都靠转场划过,人物很多选择缺乏逻辑基础,我觉得是因为人物传记做得不精。《四月三周两天》比本片成功在于没有逃避联系上下文推演的关键情节。女主眼睛像蓝宝石,很适合这个角色。Louise Chevillotte懂电影会挑戏。本片明显比《钛》更适合奥斯卡,我只能解释为这是对奥斯卡的抗议。片名L'Événement我只会翻译成“事件”,不知英语翻译成Happening是否主创本意,是的话则有蹭话题之嫌。

  • 宝正信 8小时前 :

    8.5 直面女性之痛的佳作,对自然、对男性、对陈规一次声嘶力竭的质问,不见血但痛感极深。仿照新浪潮的视听语言,搭载沉甸甸的社会议题依然生效。1.33画幅+手持+浅景深,让主角置身于危险处境之中,也令观众在恐惧面前无处可逃。摄影机时刻凝视着面孔,见证倒计时下心理病变逐步滋长,等待某个时机在镜头之外发生爆炸。配乐冷如冰雨敲打窗棂,看似阳光的结局仍藏着无人可答的试卷。导演竟是记者出道,无法不为她的勇气献以掌声。

  • 卫智君 9小时前 :

    想起《四月三周两天》,但是作为女性导演的作品,要更加直接和痛苦。过去的一年,明显感觉女性电影撑起来了!

  • 抄幼珊 6小时前 :

    依托文学原著,对拉斯洛·奈迈施方法论一次保守性质的改良。剧作(尤其是配角设置)和场面设计都是极度工整匠气的,但和前作类似,导演依旧能在一个立场鲜明的电影中找到最平衡的角度,用白描代替口号和说教,强调思考与体验,而非灌输和煽动。

  • 允冬梅 5小时前 :

    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几乎对故事中女性的痛苦恐惧绝望无力感同身受。我不愿用“那个时代的女性”代称她们,因为你我都知晓深渊从未远去,无时无刻不在伺机而动,随时可能吞噬下一个你我她。

  • 振锋 3小时前 :

    应该作为教材,从初一开始组织女生定期观摩学习。为什么anna知道自己怀孕后脱口而出第一句话是“这不公平”,因为在她谈恋爱和发生初次性经验之前,对这件事的风险与可能出现的后果缺乏客观认识,且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爱情、欲望、激情等等一时的性冲动只是两性关系里比较容易那个部分,如本片所呈现的,更多复杂、可怕、恐怖的后果须由女人独自承担,所以女性对此应有知情权。即便拥护堕胎自由,堕胎难道是一件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事吗?这只是在事情变得更加无法收拾之前的最后措施,对女性身体造成的损伤不可估量。自我保护是最重要的,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 丑问筠 4小时前 :

    整整100分钟,代入感有点差。原因在于内心戏太多,稍有压抑却还算自然。鉴于《四月三周两天》与《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再看此片,承认片名是贴合的,但故事性好差!既然是自传体叙事,它是希望靠怎样的镜头去吸引人吗?请原谅我低俗的这样思考。但通过此片——欧洲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还是在今天,对于女性的性建设或心理延伸应该是在战后就从未疏导过,或者说谁也没思考或在意过这件事!

  • 世琰琬 0小时前 :

    笑点很尬,而且和主线剧情几乎毫无关系。如果把刻意搞笑的部分全部摘掉,变成一个更加正儿八经的剧本,观感会好很多。当然,也意味着票房肯定会变差。对市场的妥协,挺可惜,也挺无奈的。工艺水平方面如特效、布景等是肉眼可见的巨大进步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